-
開放 堅持 與時俱進
奮戰100天之項目建設篇 | 以非凡之志,點亮“鋰”想——記華友津巴布韋鋰鹽團隊的開拓之路
-
2025-11-11
-
瀏覽量:985
在非洲大陸東南部的津巴布韋,紅土廣袤,生機涌動。一座現代化工業基地正在崛起。這便是華友鈷業投資約2億美元建設的年產5萬噸硫酸鋰項目——華景科技硫酸鋰冶煉廠(ATZ項目)。項目坐落于華友自有Arcadia鋰礦區,緊鄰PLZ鋰精礦選礦廠,構建了從礦山開采到鋰鹽生產的完整產業鏈。作為華友在海外布局的首個鋰鹽化工項目,不僅是企業在非投資的重要里程碑,中國新能源企業進軍全球鋰資源領域的關鍵落子,更是中國“一帶一路”倡議與浙江“地瓜經濟”模式的生動實踐。在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,華友津巴布韋鋰鹽項目的建成,將為全球鋰電材料供應鏈注入強勁動能。

▲火法產線轉型窯烘爐點火現場
時間回溯到2025年10月1日,華友津巴布韋鋰鹽項目火法產線轉型窯烘爐順利點火,全體項目員工站在窯前,久久凝視。高達11米的轉型窯巍然矗立,在藍天映襯下泛著金屬光澤。這個看似普通的一天,不僅標志著非洲首座大型硫酸鋰工廠即將建成,更見證了一支華友團隊在萬里之外的堅守與拼搏。
#一頭“巨龍”的誕生,跨越萬里的征程
“記得剛到這里時,放眼望去全是濃密的荒草。”項目施工管理負責人回憶道,這位有著豐富海外工程經驗的老將,第一次站在這片土地上時也不禁蹙眉。但此刻,他看著已經點火運轉起來,像“巨龍”般龐大而威嚴的轉型窯,眼中閃著光:“若干年后回想起來,我們都會為今天的奮斗感到自豪。”

▲項目開工時的開荒場景
而這座“巨龍”的誕生之路,布滿荊棘。2025年6月24日,轉型窯首吊現場,起重指揮員的哨聲劃破長空。直徑5.6米、長達110米的轉型窯被切割成11段,歷經三個月的海上漂泊才運抵現場。“那艘船中途接到臨時任務,在海上多漂了兩個月。這種完全不可控的物流是我們項目建設中的‘頭號大敵’”鋰鹽項目部副總經理苦笑著搖頭,“我們每天都盯著船舶軌跡圖,心情就像坐過山車。”項目建設有著復雜的物流鏈路:從國內發出的貨物經過長途海運,經過南非德班港卸貨,完成清關后,還需再次在津巴邊界進行二次通關。此后,才是更為嚴峻的、長達1700公里的陸路運輸。“從德班到現場的這1700公里,每一步都充滿變數。”他補充道,語氣凝重,“車禍、超限運輸的審批、乃至當地復雜的人文環境,任何一環出現意外,都可能導致工期無限期延遲。”
而今,正是穿越了這重重險阻,跨越了海陸的萬里之遙,團隊才最終將一個個零件在這片曾經的荒原上“立”了起來,拼成了今日運轉的巨龍。這條巨龍所散發的,不僅是焙燒鋰礦的工業之光,更是華友團隊以意志與智慧,穿透地理與國別的阻隔,在非洲大地上點燃的希望與成就之光。

▲設備運輸與警方護送
#日夜兼程,奔赴“鋰”想
在津巴布韋這片充滿機遇與挑戰的紅土地上,也面臨著來自物資保障的挑戰。不僅主要設備,就連螺絲釘等施工小器具也得從國內采購。有一次,為了一個缺失的管件,副總經理帶著設計團隊連續熬了四五天,重新調整施工順序,尋找替代材料。“逢山開路、遇水搭橋”便成了項目團隊的工作常態。在這里,每一個困難都要靠自己想辦法解決。在施工器具短缺時,為了趕工期,項目團隊經常自己制作器具。因為在國內打個電話就能解決的事,在這里可能要花上一周時間。
記得6月20日,項目組啟動了百日攻堅計劃。“大家住在4人間的宿舍里,部級干部也不例外。”副總經理的語氣中帶著心疼,“但沒有人抱怨,大家都明白這個華友首個境外鋰鹽項目的重要性。”更讓人動容的是團隊的奉獻精神。施工經理從去年11月到今年10月才第一次回國休假,遠超4個月輪休一次的規定。“不是不能回,是他自己選擇留下。”副總經理說,“大家都把項目建設放在首位,這種自發的責任感最難能可貴。”而這種自發的奉獻精神在團隊中比比皆是。正是在這種全方位的拼搏下,團隊才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,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矚目的“華友成就”。

▲夜間項目現場
“只爭朝夕”的華友速度與全力沖刺的“奮戰狀態”相互交織,奏響了項目建設的激情樂章。“每天召開日例會,協調國內采購、進出口公司、南非公司和現場施工四方。確保問題不過夜,是我們的工作信念。”負責物流調度與項目進度跟進的小馬說道。作為項目組的新生力量,這位去年剛入職的大學生如今已能在火線中獨當一面。當轉型窯成功點火的那一剎那,所有的汗水都化為了沸騰的激情、自豪與感動。從轉型窯首吊到機械竣工,僅僅三個月的時間,他們在非洲大地上演繹了一場速度與激情的華彩樂章,用堅持和熱血書寫了華友人的奮斗詩篇。

▲轉型窯吊裝現場
# 團結協作創造奇跡
項目的順利推進,源于團隊的高效協同與無縫配合。施工負責人深有感觸:“我們與采購中心、進出口公司、南非公司是一個緊密協作的閉環,各司其職又并肩作戰。”從工程車輛到生活設施,從當地關系到應急處理,項目在各個環節的全方位保障下穩步前行。而項目總負責人無微不至的關懷與運籌帷幄的協調,則如同凝合劑,將各分工板塊緊緊凝聚。他動情地回憶:“每次劉總從國內過來,都會和我們一起深入現場,仔細查看每一個施工環節。每每遇到工作上的困境,她都會說‘交給我來協調解決’。更讓人感動的是,她每次來之前都會細心詢問我們需要帶些什么生活用品,讓我們在萬里之外的非洲感受到了家的溫暖。”同時,這種團結也體現在日常工作中。當某個施工單位進度滯后時,其他部門會主動伸出援手,“我們不分甲方乙方,因為大家都是為同一個目標而奮斗的戰友!”他說,“這個目標不僅是要建成項目,更是要在非洲打造中國制造的靚麗名片。”

▲亮起點點燈光的項目現場
如今,站在全新的起點,項目已經從工程建設轉入局部調試階段。為了搶占時間、保障生產,項目組采用“建設好一段調試一段”的工作模式。由項目運營負責人帶領的生產調試團隊早已提前介入,與建設團隊高效協同,實施前瞻性規劃與布局,提前識別并化解潛在風險,將各類不確定性因素消弭于未發,已經開始進行局部調試。相信在不遠的將來,首批合格的硫酸鋰產品將從這片曾經荒蕪的土地上產生。因為在他們身后,是中國新能源產業“走出去”的堅定步伐,是中非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。
立足非洲紅土
開啟全新征程
匯聚積累優勢
決勝最后階段
前方的道路已然清晰,肩上的責任愈發重大。華友津巴布韋鋰鹽團隊必將走穩、走好最后“一公里”,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完成調試任務,以萬無一失的標準保障順利投產,以追求卓越的精神推動項目平穩進入生產運營期。為華友的全球化布局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,為全球新能源事業的發展貢獻堅實的“華友力量”!
